秦国历代帝王及谥号的由来是什么(秦国历代君王谥号)

发布时间: 8/6/2023 7:07:28 AM 来源: 卖萌无罪

秦国历代君王都是谁?

秦国历代君王都有:

第一个是秦国的鼻祖非子,给周人养马得功,封了一块周天子自己都管不了的地给了秦人,可以说非子为秦国争得了一个名分,是一个周朝的附庸国

第二个是秦国的缔造者秦襄公,秦国人在陇西大山和戎狄血战,秦襄公保卫周平王迁都有功封为诸侯,从此成为了一个诸侯国

第三个是秦国的成就者秦穆公,彻底打垮了戎狄,图霸中原,让秦国跻身春秋五霸之一。

第四个是秦孝公,结束四代乱政,对外采取人才战略,重用商鞅变法,收复被魏国占去的崤山关和函谷关,造咸阳城,使秦国军队成为七大国任何一国单挑无法打赢的国家

第五个是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因为秦国成为了七大国任何一国单挑无法打赢的国家,所以诸侯都害怕了,组成群p,张仪就是靠忽悠和政治攻势完结诸侯群P,保护了秦国

第六个是秦庄襄王,这个时候秦国采用远交近攻,彻底开始蚕食六国,特别是长平之战,把当时唯一可以和秦国比划的赵国也打败了,这个时期已经没有什么国家可以正面再和秦国抗衡了

第七个是秦始皇,以摧枯拉朽之势覆灭了六国

秦国历代帝王及谥号的由来是什么(秦国历代君王谥号)

谥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秦始皇没有谥号?

谥号就是君王去世以后,他的后人还有臣子会根据君王生前的一些事迹进行评价,并且追封的一个称谓,而秦始皇之所以没有谥号,就是因为秦始皇不想让后人还有臣子对他进行评判,所以就废除了谥号的规定。

第一,谥号的含义。

秦国历代帝王及谥号的由来是什么(秦国历代君王谥号)

谥号是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的,是新任君王对已故君王追加的一种称谓,当君王去世了以后,新任的君王根据已故君王生前做过的事情,还有他的政绩给他做总结,一般后人们会用一两个字来概括这位君王的生平,而谥号也分为了很多种,有的是赞美型的,也有的是贬义的或者是褒义的,比如说文帝,或者是武帝这都是属于赞美型的谥号,而商纣王的纣,还有隋炀帝的炀就是属于贬义的,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怜悯型的谥号。

第二,秦始皇没有谥号的原因。

从周朝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清朝封建王朝结束,整个历史上的所有君王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谥号,不管是好的也罢,坏的也罢,总之是都有,可是唯独秦始皇没有谥号,不管怎么说,秦始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大统一的君王,他为什么就没有谥号呢,原来是因为秦始皇认为谥号不是自己给自己封的名号,而是后人给追加的,像秦始皇这样的人,不管他好也罢,坏也罢,他都不能容忍自己死了以后,被别人评论,所以直接废除了谥号的规定。

第三,子议父,臣议君。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绩很大,所以自称始皇帝,试想一下,这样的人肯定不愿意死了以后被别人品头论足的,所以废除了谥号法,再加上秦始皇死了以后,秦国就一直比较乱,君王的能力也有限,也就没有人再给秦始皇追加谥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是如何得来的?

谥号是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的事迹与品德,从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的古代国家都会用谥号。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秦国历代帝王及谥号的由来是什么(秦国历代君王谥号)

谥号就是一个皇帝死后世人给予的封号(谥号是对先帝的评价),予以褒贬。但多是溢美之词。

如汉朝刘彻谥为“武”,刘启为“景”,还有东汉的“献”帝,都是好辞。也有例外,如隋“炀”帝,陈后主也被谥为“炀”。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扩展资料:

与”谥号“相近的”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

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庙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