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原名叫什么(唐僧的原名叫什么名字)
发布时间: 8/7/2023 11:44:28 AM 来源: 月亮失约了
唐僧,本名陈玄奘
其他名称:唐僧、唐三藏、金蝉子、玄奘、旃檀功德佛、江流儿、
唐僧,也叫唐三藏,小名叫江流儿。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修成正果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取得真经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早在西夏时期的敦煌壁画,就有唐僧取经故事,唐僧、还有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后来不断演绎,就有了《西游记》。
三藏法师是一种敬称,指精通佛教圣典三大类别"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简称三藏。
角色背景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的玄奘。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出生
《西游记》中的唐僧,俗名陈祎,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唐太宗请他开"水陆大会",又被观音菩萨选定为取经人,与唐太宗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角色形象
在《西游记》原著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虽然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的思想。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的原因,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在书中唐僧是一个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又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孙悟空大开杀戒的时候会严厉呵斥。他是一个内心信仰坚定、心怀善良的人。
叫陈袆。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僧人。出生于河南洛阳近郊,俗名是陈袆。
唐僧,俗家姓陈,生于河南洛阳,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世俗称为“唐僧”,小名叫“江流儿”。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
唐僧前世为如来佛祖的二徒弟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而被如来佛祖贬到下界,在观世音菩萨的指点下,奉了唐太宗旨意,不远万里前去西天求取真经,路途上收得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个徒弟,经历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返回大唐,修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旃檀功德佛”。
历史功绩: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小说中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21世纪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唐僧本名叫陈祎,法号唐玄奘,他是古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因为受电视剧《西游记》的影响,唐僧之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不晓。然而,唐僧取经后又经过了哪些事情,最后是怎么死的?却鲜有人知道。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如来佛祖对唐僧说: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也就是说功成名就的唐僧被封为了旃檀功德佛,同时,如来还封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分封为八部天龙。
因为成佛了,《西游记》中的唐僧不生不灭,“正果了本位”,一直留在了如来佛的身边。然而,真实的唐僧只是肉身,究竟还是难逃一死的。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真实的唐玄奘偷渡出关,西行求法,历经种种艰辛,历经3年,来到了印度。古印度是一个联邦制的形式,由许多小国组成,面积很大。唐玄奘花了11年游历了当时的十几个小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学习整理和考察当地的佛经,收获颇丰。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43岁的唐玄奘回到了长安。他带回来了大量的经书和一些佛教文物,据悉共有526箱、657部佛经,还有大量的舍利子及高僧遗骨。
结果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热情迎接。之后,唐玄奘成了弘福寺主持,开始晚年传经送佛和译经译著生涯。
但唐玄奘并没有因此就过上安稳日子,而是遭遇人生三重打击。
第一重打击:靠山的崩塌——唐太宗的去世。
唐太宗李世民却非常热衷佛教,对唐玄奘也极力支持,他回国后,唐太宗还想让唐玄奘从政,以便更好地来辅佐治理天下,结果唐玄奘婉拒了。
之后,唐太宗支持玄奘继续翻译佛经,供养僧侣。
然而,只过了几年好光景,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53岁的唐太宗去世,失去了靠山的唐玄奘顿时陷入了迷惘。结果继位的唐高宗并不热衷佛教。因此,得不到皇帝支持的唐玄奘如同无根的野草,声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只好一门心思开始了翻译,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压抑之情, “自此之后,专务翻译,无弃寸阴。”
结果这样日积月累的劳作,对唐玄奘的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
第二重打击:政治的争斗——权臣的打压。
唐玄奘因为有取经的传奇经历,再加上翻译了多部经典佛经,声名远播,拥有了大批的信徒,就连日本、朝鲜、西域的海外的僧人都来长安拜见玄奘。
这引起了朝中一些权臣的猜忌之心。一个叫吕才的文臣给唐高宗打了一个小报告,批驳玄奘翻译的学著作逻辑混乱。同时,说玄奘鼓惑民众信佛,导致国家僧侣众多,对国家构成了严重不稳定。
唐高宗对此开始打压佛教,并禁止新修建佛寺。
面对权臣和皇帝的打压,唐玄奘可谓再次遭遇当头一棒。
第三重打击:弟子的打击。
唐玄奘晚年最看重的弟子辩机和唐太宗女儿高阳公主私通。事发后,辩机直接被腰斩。
这对唐玄奘打击是巨大的,他最为看中的衣钵传人就这样失去了,如同天空倒了一般。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玄奘做出惊人举,他决定离开长安,去嵩山少林寺闭门翻译佛经。结果,唐高宗并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不久,虚火攻心的唐玄奘病倒了,结果一病不起,他自知命不久矣,给弟子们的遗言是:我圆寂之后,葬礼一定要节俭办。
之后,62岁的一代高僧唐玄奘含笑坐化而死。
唐高宗得知消息后下诏厚葬唐玄奘。之后,唐玄奘被葬于浐水之滨。朝野送葬之人达百万余众,每天前来墓地吊唁的的民众络绎不绝。
唐玄奘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他坚忍不拔的“求佛”精神令后人钦佩。
唐僧,也叫玄奘,原名叫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江流儿是唐僧的乳名,因为有坏人害死了唐僧的父亲,他母亲把他放在木盆还是木板上,让河水带走,被老和尚救了,所以起名为江流儿。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是西天取经的领导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佛教传说中,唐僧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但是,吴承恩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圣僧,而是一个有许多缺点的平常人。
书中唐僧最大的弱点是胆小怕事,懦弱无能。
取经路上一遇险山恶水,他就面容失色,惊恐万分;遇到妖魔鬼怪,更是跪倒在地,连声叫大王饶命。碰到任何困难他都一筹莫展。连猪八戒也说,师父老大不济事。
唐僧的第二个弱点是不明事理,爱听馋言,黑白不分。
他经常人妖颠倒,相信妖怪的骗术;又偏听猪八戒搬弄是非,错怪孙悟空;处理事端时他又往往不通情理,多次遭遇妖怪的紧要关头,他都妨碍孙悟空除妖,结果害了自己。
尽管唐僧有种种缺点,有时甚至令读者讨厌,但是他具有取经的坚定信念,甘冒万死,决不退却。富贵荣华和美色诱惑都没有作用,甚至当悟空离开了他,妖怪又在面前的情况下,仍然毫不动摇,在取经集体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唐玄奘原名叫陈炜。
“玄奘,俗姓陈,本名祎,生于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唐玄奘也就是唐僧,唐僧原名陈炜,洛州缑人(现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十三岁出家,玄奘是他的号。
因为他精通《经藏》、《律藏》、《论藏》,所以人称唐三藏。唐僧曾遍阅大唐佛经,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便勤学梵文,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学。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
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
唐僧原名陈炜(未出家时的姓名)。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祎,出生于洛州缑氏县。
早期生活:
xa0 xa0 xa0玄奘的家族位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但是他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立志要跟随他的二哥出家当和尚。后来他和他的二哥驻于洛阳的净土寺,在那里待了五年,当时还是隋朝时期。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
xa0 xa0 xa0618年隋朝灭亡,玄奘和他的兄长逃至长安(当时已经是唐朝首都),之后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这里他们兄弟二人花了约二到三年的时间继续深研佛经。
xa0 xa0 xa0622年玄奘20岁那年正式出家为僧。之后他离开他的兄长然后回到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最终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