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下句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
发布时间: 9/17/2023 7:09:36 AM 来源: 创世科技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句是什么?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句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却话巴山夜雨时。
隔江犹唱后庭花。

无可奈何花落去。
误入藕花深处,惊渡,惊渡,惊起一滩鸥鹭。
为有源头活水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处:夜雨寄北
李商隐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后面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
晕是
却话巴山夜雨时
撒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时候你我才能重新聚首,一起在西窗边剪烛花;到那个时候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确定回去的日子;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你我才能重新聚首,一起在西窗下共剪烛花;那时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诗的一、二句对作者眼前的环境进行了抒写,表达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诗的后两句则是作者用想象时的重逢来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一共写了两次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诗人在秋雨绵绵的夜晚触景生情,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整首诗的表达也是十分含蓄而深情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下句: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全诗如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此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一般认为是寄长安友人.(2)君:指在长安的友人.(3)巴山:也称大巴山,又叫巴岭,这里泛指东川一带.涨秋池:因秋雨而池塘水涨.(4)何当:何时.剪:指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5)却:回转.话:谈论.
[简要评析] 这首寄内之作,一向为人们广为流传,是诗人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他妻子王氏之作.此诗将诗人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首句直诉离情,诗人因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离情更为浓烈.二句以秋池迅急上涨喻作诗人离情汹涌不息,内心愈加不能平静.三四句想象来日重逢时刻若回忆起今日分离时的苦恼和品味着来日团聚时的欢欣,必有一番既苦涩又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盘旋.此为消释离情之处.四句诗以情起,以情结,首尾相顾,循环往复,脉络清晰明了,思绪起伏跌宕.本诗艺术手法高明,首先是运用了“悬想反说”的修辞格.诗人写作此诗的本意是因久寓蜀地寂寞之中思家情切,但他偏不先说自己思念妻子,反说妻子来信“问归期”,写亲人对自己的遥念.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即用双方的共同思念来加深各自的爱恋深度.李商隐在本诗依旧运用这种笔法,首句便说妻子的思念,二句又用自己的思念呼应(但不直说,只托于池水上涨的形象),三四句再用“共剪”、“却话”呼应上文,便把两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爱恋深情写活了.其次是场景描写跳跃性大,跨度极广.首句即包括长安、巴山两地,二句突出巴山,三四句又重复长安、巴山.四句诗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巧为剪接,妙合无隙,堪称天造地设之作.再次是情景交融,上涨的池水即是诗人胸怀中爱情波涛的外化,“秋池夜雨”之景中充溢了多少作者对妻子的关切的爱恋!另外,本诗中的“期”和“巴山夜雨”笔沓为文,读来摇曳多姿,铿锵成韵,富有民歌特色.全诗写得真是体贴入微,情深意切.从见他乡夜雨而生两地思念,再到盼望相见,感受至深,自然流露,凄寂之中见温情,让人在寒意中生温暖,因此这首诗是唐人寄内诗中难得的佳作.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后面是什么
1、下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
2、《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朝代: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