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是什么意思 辛丑年是哪一年

发布时间: 9/26/2023 1:16:18 PM 来源: 帅气满分

辛丑年是什么命 辛丑年生人五行属什么

导读:每个年份出生的人命运不同,而六十甲子中每个年份六十年就有一次,那命运是不是不同呢?想知道辛丑年是什么命,就别错过我的介绍,而且除了命运分析,还有生肖五行的解析哦,一起去瞧瞧辛丑年生人五行属什么吧。

辛丑年是什么意思 辛丑年是哪一年

辛丑年是什么命

辛丑年是:牧牛(金牛)命壁上土命。

金牛(辛丑年——1961、2021年出生)

金牛性格好动,所以生活一贯比较忙碌,成天有忙得废寝忘食的感觉。金牛之人人缘一般都很好,很受大家的好评。主导的命运线是:早年荣禄,中年平稳,晚年享福。如果遇到一些小的意外,而造成了轻微的损伤的话,要注意一点。和异性接触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男性不可交有夫之妇,女性不可交有妇之夫,以免成为第三者。已婚的男女,要小心处理感情的问题,彼此要尊重忍让,否则婚姻怕会出现红灯,更不能出现第三者。金牛之人缺乏存钱的性格,所赚的钱是难以积蓄的,所以有钱在手里的时候,应该去购买一些不动产,作为保值的物品。

辛丑年生人五行属什么

辛丑年生:【路途之牛】(纳音五行属土)。

为人心性温和,重义轻财,见善不欺,逢恶不怕,六亲难靠,早年有惊忧之厄,衣禄颇有,财帛进退奔波,晚年福寿双全,女命一生喜悦,夫妻有扶助,缘份是中平,子女有刑,迟生方好。

春、夏生人富贵荣华,秋、冬出世白手成家,日生半享半劳,夜生运限有起有落,九月生人为退财八败。

辛丑其所含之意义:辛丑自坐养。壁上土宜磨光为美也。丑男丑女命运较好,此养自可发挥效果。辛丑为阴干支,若美女则带桃花,家庭容易起风波。

路途之牛:为拉车之牛,任劳任怨替人们服务,肯为家庭牺牲奉献,人生较辛苦。自古红颜多薄命,辛丑年生人,女人美者命歹,丑女则好命。男帅好命,丑男则歹命。因辛丑路途之牛,乃走在平坡路上之牛。

壁上土命是什么意思

辛丑,福聚之土,众木不能克,盖丑为金库,丑中有金,见木何伤,玉宵宝鉴云:庚子,辛丑土,爱木而恶水,见木为官,见水不相宜,阎东叟云:辛丑,己酉之土,中含金数,厚德性刚,和而不同,上下济以水火旺气,则威名功烈,见为果敢。注释:辛丑是福气聚集之土,众木不能克此土,因为丑是金库,丑有金相随,木不能近身相害。《玉宵宝鉴》说:庚子辛丑之土,爱木而恶水,见木为官,见水伤神。

辛丑禄承库,乃气衰就本之土。欲承之以火,制之以木。或重遇木土,有刑冲,须假禄,元生旺,造化应,斯可功名可立。官鬼不加,禄刚则贵。注:辛丑纳音土,辛禄于丑为本库印绶,故禄承库。水土之气衰于丑,丑乃土位,故音土可就本。承火者,巳也,制以木者,寅也。重遇木土者,乙未,刑冲者未也,假禄者酉也,三元得生旺。先天造而后天化,应命中而成也,尚可言功名进退。官鬼丙丁为忌,辛禄自刚而旺,为贵。吉凶性质:坟墓土,喜春夏两季。吉华盖;凶悬针。

日主参断:《辛丑养地》辰巳空亡:

①女人得贤良子嗣。

②平常大多服从他人,必要时也会自己采取行动。

③与亲生父母缘份薄。化解方法是给母亲带蜜蜡石,父亲带影子石。

有内涵之人,但冲劲不足化解方法是女士带红蚕石,男士带乌鸦血石,多有消极现象;最须要加强人际关系的培养、与行为上的能力表现。

最怕做事犹豫难决化解方法是随身佩戴缘起之盐,宜加强贯彻始终的能力。

技艺、欢乐、演艺圈发展能得成就。

双亲缘浅。

女命:容易爱上懦弱的男人,或是被粗犷凶暴的男人所吸引诱惑;将来嫁夫,要防财钱被男人用尽。同时在外工作容易有外遇情事发生,甚至有人因此堕落风尘。化解方法很难,需要在卧室内按照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用小盒子或者小袋子分别放置橘子石、云海石、影子石、靛蓝晶、樱花石这五个水晶,一般这5种玉石都是有专门的阴阳师店卖,而且可以让阴阳师书写5方符咒,这样就可以在家里形成五方封印术的风水局。

人际关系须特别注意,易生争纷。

行事多见进退难决,须要加强贯彻信念之意志力。

女命:多见爱上懦弱之人、或被粗暴型男性所吸引;眼光之差,须特别注意,化解眼光差除非佩戴蓝绒晶才可以。

辛丑年什么意思 生人是什么命

辛丑年是什么意思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8年称“辛丑年”。以下各个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41,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8,除以12的余数是2,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辛丑年”。

辛丑年是哪一年

辛丑年是:1962年、2022年

辛丑年是:乳虎(水虎)命 金箔 金命

辛丑年出生的人,自然也是因为本身自己得到的帮助中本身也甚多,自然也是因为如此,让自己的接纳到的话,那么自然也是一样有何可能,在有时候接纳到其他人的意见的时候中,那么自然也是属于到了很多的关联周公自然也是很多的相关的。

辛丑年出生人的命运详解

辛丑年就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辛丑年出生之人,为水虎。水虎的学习能力强,喜欢新奇的事物,很可能在手工艺和艺术方面达到精深程度。水虎的自尊心特别强,我行我素、自视清高,恃财傲物,不容易接纳他人的意见,这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

水虎一生的事业有好运坏运各半的趋势。如果能够得到朋友或伴侣的帮助,都必定会有崭新的发展前途。他们需要注意别轻信人,行事都要特别小心,预先保存几分实力应对突发事件,考虑力求周全。

感情方面,只要愿意付出,必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恋人约会的时候,应该多谈谈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已婚人士,应注意夫妻之间经常发生争执、闹意见的情况,尽力协调解决,使家庭和睦、愉快。

辛丑年是什么意思

辛丑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1901、1961、2021(60年一周期)。所谓农历的干支纪年,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辛丑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1901、1961、2021(60年一周期)。所谓农历的干支纪年,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年法。

什么时候算辛丑年 辛丑年什么时候到

有句话说的好叫做时间匆匆如水流,一转眼间一年又快要过去了,时间的流逝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很多,常常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新的一年就开始了。2020年大家都知道是辛丑牛年,那么在新的一年里就是辛丑牛年了。

u3000 u3000辛丑年的到时间

2021年辛丑牛年,起始于阳历的2021年2月3日(立春),到2022年2月4日(立春)止,很多朋友不太了解这个算法,其实很简单,命理上的年份,是以24节气为基础的,是以立春节气为起始。

2021年辛丑牛年的太岁

2021辛丑年,当值的太岁叫做杨信大将军,由他执掌辛丑年的吉凶祸福。一般来说,新旧年份的太岁交接,是在冬至节气之后开始,阳历上说就是2020年12月24日,基本上这时候开始,新一年的太岁之力,就会逐渐显现。

辛丑牛年是什么意思

2021年,是辛丑牛年,天干为辛,地支为丑。

先说天干辛,五行属金,阴阳的属性为阴,我们常常把辛金比喻为金银首饰之金,这个辛金,容易发出独特的光芒,性质比较柔软,有亲和力,让很多人都喜欢。辛金也是比较内敛和含蓄的,平和而不夸张,是比较招人喜欢的。

再看地支丑,五行属土,阴土,也就是河边湿土。丑土藏干己土、辛金、癸水。十二生肖中,丑的相是牛,丑牛有稳重踏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特点。丑土,因为是湿土,这个土含水量很大,很多时间当水论,但是丑土可以容纳水,不让水泛滥。过去,好多地方容易发生水患,就会用石牛来镇,取得就是丑牛护水之意。

辛金坐下丑土,组成了辛丑年,也就是牛年。辛丑的纳音五行,叫做壁上土,2021年2月3号立春之后出生的孩子,生肖属牛,年命就是壁上土命。2020庚子年,水旺无制,导致运势的起伏波动大,这个情况要持续到阴历年底,甚至年后。进入2021辛丑年,五行上也是水旺的特点,从年运上看,2021年立春之后,是慢慢向好的年份,会平稳很多。

辛丑年的辛代表什么

辛丑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1901、1961、2021(60年一周期)。

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论阴阳五行,天干之辛属阴之金,地支之丑属阴之土,是土生金相生。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8年称“辛丑年”。以下各个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41,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8,除以12的余数是2,自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均为“辛丑年”。

干支纪月多用于命理学,历法不常用。故其以节气月为基础,没有以朔望月为依据,这不同于历法常用的干支纪年以农历年为基础。事实上,近年来流传甚广的干支年起于当年立春,是命理学的观点,不是民间普遍的做法。

癸丑年,辛丑年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尧

颛顼 舜

帝喾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启 不降

太康 扃

仲康 廑

相 孔甲

少康 皋

杼 发

槐 桀(履癸)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祖丁

外丙 南庚

仲壬 阳甲

太甲 盘庚

沃丁 小辛

太庚 小乙

小甲 武丁

雍已 祖庚

太戊 祖甲

仲丁 廪辛

外壬 康丁

河亶甲 武乙

祖乙 太丁(文丁)

祖辛 帝乙

沃甲 纣(辛)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孝王(姬辟方)

成王(姬诵) 夷王(姬燮)

康王(姬钊) 厉王(姬胡)

昭王(姬瑕)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穆王(姬满) 宣王(姬静) (46) 甲戌 前827

共王(姬繄邑) 幽王(姬宫湦) (11) 庚申 前781

懿王(姬囏)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519

庄王(姬佗) (15) 乙酉 前696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厘王(姬胡齐) (5) 庚子 前681 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惠王(姬阆) (25) 乙巳 前676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襄王(姬郑) (33) 庚午 前65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顷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440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安王(姬骄) (26) 庚辰 前401

简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灵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显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景王(姬贵) (25) 丁巳 前554 慎靓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 [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乙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神爵(4) 庚申

前61

惠帝(刘盈) (7) 丁未 前194 五凤(4) 甲子 前57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甘露(4) 戊辰 前53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黄龙(1) 壬申 前49

(后元)(7) 戊寅 前163 元帝(刘奭) 初元(5) 癸酉 前48

景帝(刘启) (7) 乙酉 前156 永光(5) 戊寅 前43

(中元)(6) 壬辰 前149 建昭(5) 癸未 前38

(后元)(3) 戊戌 前143 竟宁(1) 戊子 前33

武帝(刘彻) 建元(6) 辛丑 前140 成帝(刘骜) 建始(4) 己丑 前32

元光(6) 丁未 前134 河平(4) 癸巳 前28

元朔(6) 癸丑 前128 阳朔(4) 丁酉 前24

元狩(6) 己未 前122 鸿嘉(4) 辛丑 前20

元鼎(6) 乙丑 前116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元延(4) 乙酉 前12

太初(4) 丁丑 前104 绥和(2) 癸丑 前8

天汉(4) 辛巳 前100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太始(4) 乙酉 前96 元寿(2) 己未 前2

征和(4) 己丑 前92 平帝(刘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后元(2) 癸巳 前88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昭帝(刘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初始(1)

戊辰

8

元凤(6) 辛丑 前80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元平(1) 丁未 前74 天凤(6) 甲戌 14

宣帝(刘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皇(4) 庚辰 20

地节(4) 壬子 前69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 23

元康(5) 丙辰 前65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23)

乙酉

26

冲帝(刘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建武中元(2) 丙辰 56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146

明帝(刘庄) 永平(18) 戊午 58 桓帝(刘志) 建和(3) 丁亥 147

章帝(刘炟) 建初(9) 丙子 76 和平(1) 庚寅 150

元和(4) 甲申 84 元嘉(3) 辛卯 151

章和(2) 丁亥 87 永兴(2) 癸巳 153

和帝(刘肇) 永元(17) 己丑 89 永寿(4) 乙未 155

元兴(1) 乙巳 105 延憙(10) 戊戌 158

殇帝(刘隆) 延平(1) 丙午 106 永康(1) 丁未 167

安帝(刘祜) 永初(7) 丁未 107 灵帝(刘宏) 建宁(5) 戊申 168

元初(7) 甲寅 114 憙平(7) 壬子 172

永宁(2) 庚申 120 光和(7) 戊午 178

建光(2) 辛酉 121 中平(6) 甲子 184

延光(4) 壬戌 122 献帝(刘协) 初平(4) 庚午 190

顺帝(刘保) 永建(7) 丙寅 126 兴平(2) 甲戌 194

阳嘉(4) 壬申 132 建安(25) 丙子 196

永和(6) 丙子 136 延康(1) 庚子 220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 144

三国(220—280)

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

220

嘉平(6) 己巳 249

明帝(曹睿) 太和(7) 丁未 227 高贵乡公(曹髦) 正元(3) 甲戌 254

青龙(5) 癸丑 233 甘露(5) 丙子 256

景初(3) 丁巳 237 元帝(曹奂)(陈留王) 景元(5) 庚辰 260

齐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咸熙(2) 甲申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

221

后主(刘禅) 景耀(6)

戊寅

258

后主(刘禅) 建兴(15) 癸卯 223 炎兴(1) 癸未 263

延熙(20) 戊午 238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 222

景帝(孙休) 永安(7)

戊寅 258

黄龙(3) 己酉 229 乌程侯(孙皓) 元兴(2) 甲申 264

嘉禾(7) 壬子 232 甘露(2) 乙酉 265

赤乌(14) 戊午 238 宝鼎(4) 丙戌 266

太元(2) 辛未 251 建衡(3) 己丑 269

神凤(1) 壬申 252 凤凰(3) 壬辰 272

会稽王(孙亮) 建兴(2) 壬申 252 天册(2) 乙未 275

五凤(3) 甲戌 254 天玺(1) 丙申 276

太平(3) 丙子 25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 265 惠帝(司马衷) 太安(2) 壬戌 302

咸宁(6) 乙未 275 永安(1) 甲子 304

太康(10) 庚子 280 建武(1) 甲子 304

太熙(1) 庚戌 290 永安(1) 甲子 304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 290 永兴(3) 甲子 304

永平(1) 辛亥 291 光熙(1) 丙寅 306

元康(9) 辛亥 291 怀帝(司马炽) 永嘉(7) 丁卯 307

永康(2) 庚申 300 愍帝(司马邺) 建兴(5) 癸酉 313

永宁(2) 辛酉 301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

建武(2)

丁丑

317

哀帝(司马丕) 隆和(2) 壬戌

362

大兴(4) 戊寅 318 兴宁(3) 癸亥 363

永昌(2) 壬午 322 海西公(司马奕) 太和(6) 丙寅 366

明帝(司马绍) 永昌 壬午 322 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2) 辛未 371

太宁(4) 癸未 323 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3) 癸酉 373

成帝(司马衍) 太宁 乙酉 325 太元(21) 丙子 376

咸和(9) 丙戌 326 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咸康(8) 乙未 335 元兴(3) 壬寅 402

康帝(司马岳) 建元(2) 癸卯 343 义熙(14) 乙巳 405

穆帝(司马聃) 永和(12) 乙巳 345 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升平(5) 丁巳 357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 420 景和(1) 乙巳 465

少帝(刘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明帝(刘彧) 泰始(7) 乙巳 465

文帝(刘义隆) 元嘉(30) 甲子 424 泰豫(1) 壬子 472

孝武帝(刘骏) 孝建(3) 甲午 454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大明(8) 丁酉 457 顺帝(刘凖) 升明(3) 丁巳 477

前废帝(刘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 479 明帝(萧鸾)

建武(5) 甲戌 494

武帝(萧赜) 永明(11) 癸亥 483 永泰(1) 戊寅 498

鬰帝(萧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1) 甲戌 494

和帝(萧宝融) 中兴(2) 辛巳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 太清(3)

丁卯

普通(8) 庚子 简文帝(萧纲) 大宝(2) 庚午

大通(3) 丁未 承圣(4) 壬申

中大通(6) 己酉 绍泰(2) 乙亥

大同(12) 乙卯 元帝(萧绎) 太平(2) 丙子

中大同(2) 丙寅 敬帝(萧方智)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

557

宣帝(陈顼) 太建(14) 乙丑 569

文帝(陈蒨) 天嘉(7) 庚辰 560 后主(陈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天康(1) 丙戌 566 祯明(3) 丁未 587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国(11)

丙戌

386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 471

皇始(3) 丙申 396 承明(1) 丙辰 476

天兴(7) 戊戌 398 太和(23) 丁巳 477

天赐(6) 甲辰 404 宣武帝(元恪) 景明(4) 庚辰 500

明元帝(拓跋嗣)

永兴(5) 己酉 409 正始(5) 甲申 504

神瑞(3) 甲寅 414 永平(5) 戊子 508

泰常(8) 丙辰 416 延昌(4) 壬辰 512

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5) 甲子 424 孝明帝(元诩) 熙平(3) 丙申 516

神麚(4) 戊辰 428 神龟(3) 戊戌 518

延和(3) 壬申 432 正光(6) 庚子 520

太延(6) 乙亥 435 孝昌(3) 乙巳 525

太平真君(12) 庚辰 440 武泰(1) 戊申 528

正平(2) 辛卯 451 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1) 戊申 528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 452 永安(3) 戊申 528

文成帝(拓跋浚) 兴安(3) 壬辰 452 长广王(元晔) 建明(2) 庚戌 530

兴光(2) 甲午 454 节闵帝(元恭) 普泰(2) 辛亥 531

太安(5) 乙未 455 安定王(元朗) 中兴(2) 辛亥 531

和平(6) 庚子 460 孝武帝(元修) 太昌(1) 壬子 532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2) 丙午 466 永兴(1) 壬子 532

皇兴(5) 丁未 467 永熙(3)

壬子 532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

甲寅

534

兴和(4)

己未 539

元象(2) 戊午 538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 550 后主(高纬) 天统(5) 乙酉 565

废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武平(7) 庚寅 570

孝昭帝(高演) 皇建(2) 庚辰 560 隆化(1) 丙申 576

武成帝(高湛) 太宁(2) 辛巳 561 幼主(高恒) 承光(1) 丁酉 577

河清(4) 壬午 562

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大统(17)

乙卯

535

恭帝(元廓) —(3) 甲戌 554

废帝(元钦) —(3) 壬申 552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1)

丁丑

227

建德(7) 壬辰 572

明帝(宇文毓) —(3) 丁丑 557 宣政(1) 戊戌 578

武成(2) 己卯 559 宣帝(宇文贇) 大成(1) 己亥 579

武帝(宇文邕) 保定(5) 辛巳 561 静帝(宇文阐) 大象(3) 己亥 579

天和(7) 丙戌 566 大定(1) 辛丑 581

隋(581—618)

文帝(杨坚) 开皇(20)

辛丑

581

炀帝(杨广)

大业(14) 乙丑 605

仁寿(4) 辛酉 601 恭帝(杨侑) 义宁(2) 丁丑 617

唐(618—907)

高祖(李渊) 武德(9)

戊寅

618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壬子 712

太宗(李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开元(29) 癸丑 713

高宗(李治) 永徽(6) 庚戌 650 天宝(15) 壬午 742

显庆(6) 丙辰 656 肃宗(李亨) 至德(3) 丙申 756

龙朔(3) 辛酉 661 乾元(3) 戊戌 758

麒德(2) 甲子 664 上元(2) 庚子 760

乾封(3) 丙寅 666 —(1) 辛丑 761

总章(3) 戊辰 668 代宗(李豫) 宝应(2) 壬寅 762

咸亨(5) 庚午 670 广德(2) 癸卯 763

上元(3) 甲戌 674 永泰(2) 乙巳 765

仪凤(4) 丙子 676 大历(14) 丙午 766

调露(2) 己卯 679 德宗(李适) 建中(4) 庚申 780

永隆(2) 庚辰 680 兴元(1) 甲子 784

开耀(2) 辛巳 681 贞元(21) 乙丑 785

永淳(2) 壬午 682 顺宗(李诵) 永贞(1) 乙酉 805

弘道(1) 癸未 683 宪宗(李纯) 元和(15) 丙戌 806

中宗(李显又名哲) 嗣圣(1) 甲申 684 穆宗(李恒) 长庆(4) 辛丑 821

睿宗(李旦) 文明(1) 甲申 684 敬宗(李湛) 宝历(3) 乙巳 825

武后(武瞾) 光宅(1) 甲申 684 文宗(李昂) 宝历 丙午 826

垂拱(4) 乙酉 685 大(太)和(9) 丁未 827

永昌(1) 己丑 689 开成(5) 丙辰 836

载初(1) 庚寅 690 武宗(李炎) 会昌(6) 辛酉 841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天授(3) 庚寅 690 宣宗(李忱) 大中(14) 丁卯 847

如意(1) 壬辰 692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 859

长寿(3) 壬辰 692 咸通(15) 庚辰 860

延载(1) 甲午 694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 873

证圣(1) 乙未 695 乾符(6) 甲午 874

天册万岁(2)

乙未

695

广明(2) 庚子 880

万岁登封(1) 丙申 696 中和(5) 辛丑 881

万岁通天(2) 丙申 696 光启(4) 乙巳 885

神功(1) 丁酉 697 文德(1) 戊申 888

圣历(3) 戊戌 698 昭宗(李晔) 龙纪(1) 己酉 889

久视(1) 庚子 700 大顺(2) 庚戌 890

大足(1) 辛丑 701 景福(2) 壬子 892

长安(4) 辛丑 701 乾宁(5) 甲寅 894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

神龙(3) 乙巳 705 光化(4) 戊午 898

景龙(4) 丁未 707 天复(4) 辛酉 901

睿宗(李旦) 景云(2) 庚戌 710 天佑(4) 甲子 904

太极(1) 壬子 712 哀帝(李拀) 天佑 甲子 904

延和(1) 壬子 712

* 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久视元年十月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本表在这段期间内干支后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历,各年号的使用年数也是按照周历的计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后去年号,但称元年。

****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开平(5) 丁卯 907 末帝(朱填) 乾化

癸酉 913

乾化(5) 辛未 911 贞明(7) 乙亥 915

龙德(3) 辛巳 921

后唐(921—936)

庄宗(李存勖)

同光(4) 癸未 923 闵帝(李从厚) 应顺(1) 甲午 934

明宗(李亶) 天成(5) 丙戌 926 末帝(李从珂) 清泰(3) 甲午 934

长兴(4) 庚寅 930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塘) 天福(9) 丙申 936 出帝(石重贵) 天福* 壬寅 942

开运(4) 甲辰 944

* 出帝即位未改元。

后汉(947—950)

高祖(刘暠,本名知远) 天福*

丁未

947

隐帝(刘承佑) 乾佑 戊申 948

乾佑(3) 戊申 948

* 后汉高祖即位,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 隐帝即位未改元。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广顺(3)

辛亥

951

世宗(柴荣)

显德*

甲寅

954

显德(7) 甲寅 954 恭帝(柴宗训) 显德 己未 959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 建隆(4)

庚申

960

仁宗(赵祯) 庆历(8) 辛巳 1041

乾德(6) 癸亥 963 皇佑(6) 己丑 1049

开宝(9) 戊辰 968 至和(3) 甲午 1054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 太平兴国(9) 丙子 976 嘉佑(8) 丙申 1056

雍熙(4) 甲申 984 英宗(赵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端拱(2) 戊子 988 神宗(赵顼) 熙宁(10) 戊申 1068

淳化(5) 庚寅 990 元丰(8) 戊午 1078

至道(3) 乙未 995 哲宗(赵煦) 元佑(9) 丙寅 1086

真宗(赵恒) 咸平(6) 戊戌 998 绍圣(5) 甲戌 1094

景德(4) 甲辰 1004 元符(3) 戊寅 1098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1) 辛巳 1101

天禧(5) 丁巳 1017 崇宁(5) 壬午 1102

乾兴(1) 壬戌 1022 大观(4) 丁亥 1107

仁宗(赵祯) 天圣(10) 癸亥 1023 政和(8) 辛卯 1111

明道(2) 壬申 1032 重和(2) 戊戌 1118

景佑(5) 甲戌 1034 宣和(7) 己亥 1119

宝元(3) 戊寅 1038 钦宗(赵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康定(2) 庚辰 1040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 建炎(4) 丁未 1127 理宗(赵昀) 宝庆(3) 乙酉 1225

绍兴(32) 辛亥 1131 绍定(6) 戊子 1228

孝宗(赵昚) 隆兴(2) 癸未 1163 端平(3) 甲午 1234

乾道(9) 乙酉 1165 嘉熙(4) 丁酉 1237

淳熙(16) 甲午 1174 淳佑(12) 辛丑 1241

光宗(赵敦) 绍熙(5) 庚戌 1190 宝佑(6) 癸丑 1253

宁宗(赵扩) 庆元(6) 乙卯 1195 开庆(1) 己未 1259

嘉泰(4) 辛酉 1201 景定(5) 庚申 1260

开禧(3) 乙丑 1205 度宗(赵禥) 咸淳(10) 乙丑 1265

嘉定(17) 戊辰 1208 恭帝(赵韅) 德佑(2) 乙亥 1275

端宗(赵昰) 景炎(3) 丙子 1276

帝昺(赵昺) 祥兴(2) 戊寅 1278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10)

丁卯

907

开泰(10) 壬子 1012

神册(7) 丙子 916 太平(11) 辛酉 1021

天赞(5) 壬午 922 兴宗(耶律宗真) 景福(2) 辛未 1031

天显(13) 丙戌 926 重熙(24) 壬申 1032

太宗(耶律德光)

天显* 丁亥 927 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10) 乙未 1055

会同(10) 戊戌 938 咸雍(10) 乙巳 1065

大同(1) 丁未 947 大(太)康(10) 乙卯 1075

世宗(耶律阮) 天禄(5)

丁未

947

大安(10)

乙丑 1085

穆宗(耶律璟) 应历(19) 辛亥 951 寿昌(隆)(7) 乙亥 1095

景宗(耶律贤) 保宁(11) 己巳 969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10) 辛巳 1101

(5) 己卯 979 天庆(10) 辛卯 1111

圣宗(耶律隆绪) 乾亨 壬午 982 保大(5) 辛丑 1121

统和(30) 癸未 983

辽[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旻,本名阿骨打) 收国(2)

乙未

1115

章宗(完颜璟)

承安(5)

丙辰 1196

天辅(7) 丁酉 1117 泰和(8) 辛酉 1201

太宗(完颜晟) 天会(15) 癸卯 1123 卫绍王(完颜永济) 大安(3) 己巳 1209

熙宗(完颜亶) 天会* 乙卯 1135 崇庆(2) 壬申 1212

天眷(3) 戊午 1138 至宁(1) 癸酉 1213

皇统(9) 辛酉 1141 宣宗(完颜珣) 贞佑(5) 癸酉 1213

海陵王(完颜亮) 天德(5) 己巳 1149 兴定(6) 丁丑 1217

贞元(4) 癸酉 1153 元光(2) 壬午 1222

正隆(6) 丙子 1156 哀宗(完颜守绪) 正大(9) 甲申 1224

世宗(完颜雍) 大定(29) 辛巳 1161 开兴(1) 壬辰 1232

章宗(完颜璟) 明昌(7) 庚戌 1190 天兴(3) 壬辰 1232

*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英宗(~硕德八剌) 至治(3) 辛酉 1321

拖雷(监国) —(1) 戊子 1228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泰定(5) 甲子 1324

太宗(~窝阔台) —(13) 己丑 1229 致和(1) 戊辰 1328

乃马真后(称制) —(5) 壬寅 1242 天顺帝(~阿速吉八) 天顺(1) 戊辰 1328

定宗(~贵由) —(3) 丙午 1246 文宗(~图帖睦尔) 天历(3) 戊辰 1328

海迷失后(称制) —(3) 己酉 1249 明宗(~和世喇)* 己巳 1329

宪宗(~蒙哥) —(9) 辛亥 1251 至顺(4) 庚午 1330

世祖(~忽必烈) 中统(5) 庚申 1260 宁宗(~懿璘质班) 至顺 壬申 1332

至元(31) 甲子 1264 顺帝(~妥懽帖睦尔) 至顺 癸酉 1333

成宗(~铁穆耳) 元贞(3) 乙未 1295 元统(3) 癸酉 1333

大德(11) 丁酉 1297 (后)至元(6) 乙亥 1335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申 1308 至正(28) 辛巳 1341

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 皇庆(2) 壬子 1312

延佑(7) 甲寅 1314

* 明宗于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复位。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孝宗(朱佑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惠帝(朱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武宗(朱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成祖(朱棣) 永乐(22) 癸未 1403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仁宗(朱高炽) 洪熙(1) 乙巳 1425 穆宗(朱载垕) 隆庆(6) 丁卯 1567

宣宗(朱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神宗(朱翊钧) 万历(48) 癸酉 1573

英宗(朱祁镇) 正统(14)

丙辰

1436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

1620

代宗(朱祁钰)(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熹宗(朱由校) 天启(7) 辛酉 1621

英宗(朱祁镇) 天顺(8) 丁丑 1457 思宗(朱由检) 崇祯(17) 戊辰 1628

宪宗(朱见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建文4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35年。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11)

丙辰

1916

仁宗(~颙琰) 嘉庆(25) 丙辰

1796

太宗(~皇太极) 天聪(10) 丁卯 1627 宣宗(~旻宁) 道光(30) 辛巳 1821

崇德(8) 丙子 1636 文宗(~奕苎) 咸丰(11) 辛亥 1851

世宗(~福临) 顺治(18) 甲申 1644 穆宗(~载淳) 同治(13) 壬戌 1862

圣宗(~玄烨) 康熙(61) 壬寅 1662 德宗(~载湉) 光绪(34) 乙亥 1875

世宗(~胤禛) 雍正(13) 癸卯 1723 ~溥仪 宣统(3) 己酉 1909

高宗(~弘历) 乾隆(60) 丙辰 1736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民国(38) 壬子 1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辛丑牛年是几年,辛丑年是什么意思

辛丑牛年是几年

近日

“牛年只有354天”登上微博热搜

“沸”了

2022 年是辛丑牛年

从2022 年2月12日开始

至2022年1月31日结束

共354天

除此之外

辛丑牛年还不一样

无春年

立春对应2022 年的农历的腊月廿二

一周之后才是农历春节

而2022年立春在2月4日

对应农历的正月初四

春节已然过去了三天

这就意味着

牛年完美错开了两次立春

成为了一个没有立春的农历年

再继续翻看日历

2023年

也就是虎年将有一个立春

农历和二十四节气都是我国传统的历法

为什么关系这么复杂呢?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讲。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在观察天文现象和气候、物候变化时总结出来的一套成果。

但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用的公历,是清朝灭亡后从引进的。

那为啥二十四节气往往和公历可以非常好地对应上呢?

通常立春几乎总在2月4日前后,清明则往往在4月5日前后。这是因为,地球一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也就是360°。将360°均分为24份,则每15°为一个节气。而公历的设置也要参考太阳公转周期,故而二者经常是可以对应上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和的公历,都是对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规律的总结,自然是有些对应关系的。

节气好像地球永不休止的公转,没有所谓之一个或者最后一个。

现代将两次春分之间的时间长度称为一个太阳年,长度约为365.2422天。而我国古人则更多以两次冬至之间的时间计算,得到的结果也是相近的,历史课本中,元代的《授时历》算得一年长度为365.2425天,就是一个例子。

无论是春分还是冬至,不过都是人为划定一个起始点,用以度量地球“跑圈”的速度,自然结果所差不大。

理所当然,两次立春之间时间大约也近似这个数值。

农历=阴历?

通过二十四节气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太阳运动这块比较了解,但同时也很看重另一个天体—月亮。

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并且还是周期性出现的,平均约为29.53天一个周期,称为朔周期。

朔,是月亮与太阳黄经相等的时刻,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恰好看不到月亮的时候;而望即为月中满月。我们的祖先以这个周期定义一个月的长度。朔为初一,而满月经常出现在十五、十六。

那么月的概念 月亮,年以及节气的概念 太阳,二者组合,即为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

一个月或者29天或者30天,错综排布,平均值约为朔周期。一般的年份有12个这样的月,加起来约为354天。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一个公转周期或者说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完整周期约为365.2422,比354天多十余天。

为了缩短两者的差异,于是农历会在正常的长度为12个月的年份中,一些闰年。闰年 13个月,长度约为384天。

如此操作下来,六成以上的农历年有12个月,剩下不足四成为闰年。于是农历年长期的平均天数接近太阳年的长度。

这样来说,农历是同时兼顾太阳、月亮规律的历法,专业的称呼应为“合历”,一些场合称之为阴历是一种约定俗成,虽然多年以来不会引起误解,但是却是不准确的说法。

为啥有无立春、两个立春的年份?

两个立春之间间隔的时间约等于一个太阳年,也就是365.2422天。而农历一年长度则时约354天和约384天间隔排列。

农历平年小于太阳年长度,如此,只要春节时间较晚,不难在头尾都错过立春,成为无立春的年份。

牛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牛年错过的立春也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被前面的鼠年“抢走”了。

有传言两个立春的年份叫做“两头春”是所谓的“好年份”,对应有些年份则一个立春都没有,就叫“聋子年”或者“哑巴年”寓意不祥。

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依据的。这样的变化只是农历力图调合月相变化和公转周期而带来的结果而已,纯粹是正常的数学排列而成的巧合。

实际上,两头春和无立春交替出现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反而单立春的年份少一些。

那有人可能也会问了:牛年到底从哪天开始?

牛年从哪天开始?

当然,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生肖应当以立春为界。

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

这是因为这些观点主要 一些艺人、“算命先生”之类人物的言论,翻检各类史书、古代日历,这类观点是全无依据的。

在《史记》中,提及和每年开始实际相关的时间点有四个,分别是冬至、腊明日、正月初一和立春。

四者各有不同含义,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古代测量太阳年长度使用冬至作为节点,可以认为是天文计算的一年之开始。

真正可以称为岁首的,还是正月旦,也就是正月初一,即春节。

初一即朔日,故而春节在古代也叫正月朔日,简称正朔,正朔在古代被看的非常重,甚至被引申为王朝正统的含义。这是立春无法比拟的。

所以

你看明白了吗?

2022 年是无春年

但也不要盲目相信寓意不祥等说法

本文专家:邵林,古代民俗文学科普

以上就是与辛丑牛年是几年相关内容,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分享。看完辛丑年是什么意思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丑年都是哪一年 辛丑年怎么解释

我国的年份记法,为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以六十甲子的顺序,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重复着。辛丑年就是其中的一个甲子年,至于,辛丑年都是具体年份都是哪一年,很多人都不知道,也不了解辛丑年是什么意思。

辛丑年是哪年

第1千年(指从公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 41年、101年、 161年、 221年、 281年、341年、401年、 461年、521年、581年、 641年、 701年、761年、821年、 881年、 941年。

第2千年: 1001年、 1061年、 1121年、 1181年、 1241年、 1301年、 1361年、 1421年、1481年、1541年、 1601年、 1661年、 1721年、 1781年、 1841年、 1901年、 1961年。

第3千年: 2021年、2081年、 2141年、 2201年、 2261年、 2321年、 2381年、2441年、2501年、2561年、 2621年、 2681年、 2741年、 2801年、 2861年、 2921年、2981年

辛丑年是什么意思

辛丑是干支之一,干支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纳音为壁上土。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8年称辛丑年。以下各个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41,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8,除以12的余数是2,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辛丑年。

出生于这个年份的命运

出生在辛丑年的人,善良大方,比较重义轻财,见善不欺,逢恶不怕,六亲难靠,早年有惊忧之厄,衣禄颇有,财帛进退奔波,晚年福寿双全。一生总体上是圆圆满满的,夫妻之间会相互扶持,缘份是中平,子女有刑,迟生方好。辛丑年之人,若出生在春、夏,富贵荣华,秋、冬出世白手成家,日生半享半劳,夜生运限有起有落,九月生人为退财八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