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最差的开国将军(开国将领谁最惨)

发布时间: 9/27/2023 8:21:55 PM 来源: 暮光兮凉城

韩先楚:唯一没打过败仗的开国上将,本应授中将,毛主席破格提升

1955年,在授衔的所有高级将领中,有一位将军由于职务以及战功,应该只能授予中将军衔,最后却在毛主席专门的批示破格晋升为了上将,而这位上将就是有着旋风司令之称的韩先楚,他的晋升所有人都为之信服,没有人对此提出疑惑。毕竟韩先楚上将是这一次授衔所有的将军中唯一一个从未打过败仗的将军。

口碑最差的开国将军(开国将领谁最惨)

“旋风司令”这称呼却是坐镇东北指挥的几任国民党指挥官叫出来的! 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取代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营主任,在日记里说: “韩先楚是很难对付的‘旋风司令’,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他的部队。”

后来,卫立煌接替陈诚在东北的职务,同样逃不出失败的命运,不得不承认说: “韩先楚是个虎将,动作之快,如同旋风般。”

韩先楚将军作为人民军队中的著名悍将,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威震大洋彼岸。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是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和优秀领导人,也是一个立下过不朽功勋的战神。

然而,幼时的韩先楚将军却是一个当过放牛娃、学过篾匠、做过短工的贫苦少年。那么,韩先楚将军是如何一战成名,步步为营,成长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之一的呢?

韩先楚将军出生于我国湖北的一个山区小城,这里贫穷落后,但却出了233位将军,是我国著名的将军县。 贫困的家庭环境让他幼时吃过不少苦,为了维持生计,他放牛、做竹篾、当短工,正是因为少年时代的艰辛经历,使他对于“官逼民反”的革命思想极为认同。

在那个革命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日子里,韩先楚将军饱含着青年人的满腔热血,和朴素的阶级感情, 年仅16岁的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农民革命斗争中。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后,他加入过家乡的农民协会、参加过反帝大同盟、当过苏维埃土地委员。 最终他在1930年10月参加孝感地方游击队,并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战无不胜的传奇经历。

1933年4月,韩先楚将军所在的红二十五军独立团接受整编, 历任224团副连长,连长、营长。 和同为鄂豫皖出身的,在长征结束时已升为军、师职干部的陈锡联、陈再道、许世友等鄂系部队名将相比,韩先楚将军的晋升之路显得慢且艰难。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韩先楚较长时期战斗在地方武装序列,另一方面是他曾遭受“ 左” 倾路线干扰,曾因抵制“ 过左” 的行为而遭到错误的处理,其中有两次事件对他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次,游击队战士抓住几个来打探消息的人,这些人被领导们认为是敌人派来侦查的,并要将其处决,于是派韩先楚将军去执行处决任务。 但是他考虑到来打探红军消息的人,并不能完全被认定是侦探,有可能是来寻找亲人的战士家属,所以不同意处决做法,因此被说成“革命不坚决”“手软” , 由 干部被撤职去当伙夫、抬担架。 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也从未动摇过信心,不抱怨,依旧在战斗中奋勇当先,甚至用扁担缴了敌人的枪,于是又被提拔起来当了班、排、连干部。

另一次,韩先楚将军带领几个战士外出执行任务,所在的部队转移时,遭遇敌人袭击而被打散,他和两个战士与部队失去联络。 在面对敌人包围和严密“搜剿”之下,他带领战士钻山林,藏石缝, 忍饥挨饿,设法回归部队。 经过半个多月的昼伏夜行、风餐露宿,他们终于找到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四大队。

虽然被第四大队收留,但是却以“组织程序”为借口,要求他找熟识的人证明他的党员、干部身份。可是在游击战争的环境中,找到熟人却并不容易。 不得已的情况下,韩先楚将军又从战士当起。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开始孤军长征,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

长征途中,韩先楚将军多次负担冲锋突击、破阵歼敌、夺关开路、堵截追兵的战斗任务, 几次在危急情况下,掩护红军主力和军领导脱离险境。其中,独树镇战斗,让他一战成名。

11月中旬,红二十五军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 他在分析地理位置、兵力情况后, 发现这个地方可机动作战的范围十分狭小,加上周围敌军正重兵逼近,因此并不是能够长久发展的作战场所,所以 决定掉头往北向伏牛山区转移。

然而,想要抵达伏牛山,必须越过一个丘陵和平原地带。此时,寒流南下,11月下旬的气温骤降,但是红军指战员们却还身着单衣,在寒冷的天气里艰难行进。 11月26日下午,红二十五军准备转移时遭遇埋伏,同时敌军主力又随后紧追,战斗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再加上当日天气不佳发现敌人较迟,导致红25军一时陷入被动。 战争对于我军十分不利,当时战士们的衣服都被雨雪打湿,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着实打了一场恶仗。 这一战役,韩先楚将军数次击退敌军,无比英勇地坚守住一个重要阵地。

战斗中,他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 “共产党员跟我来! ” 勇敢的指战员在他的率领下,奋不顾身地与敌军进行正面交战。 恶战之后终于打退敌人,韩先楚将军在独树镇战斗后一战成名。

随后韩先楚将军在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多次战斗中,身先士卒,一路冲锋在前,给战士们树立了榜样。 后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 放心不下部队,在伤病未治好的情况下就归了队,但就是这次的战役, 也给韩先楚将军造成了终生的遗憾——左臂成了残疾 。即便是这样,也依然没有削弱韩先楚将军战斗的意志。

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中,韩先楚将军运筹帷幄, 首先指挥将士们对敌军进行拦截,后与其他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歼灭了守在此处的敌人后,突击攻入镇内。 此次战斗结束后,他被提升为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团长。

1936年春,红军征战山西的战斗打响,为了成功掩护毛主席所在的指挥部,韩先楚将军身先士卒, 仅带领一个营的兵力作战,就牵制了住敌军5个团的兵力,优秀的作战能力让其被破格任命为中路军副司令。 后在他的带领下,我军胜仗不断,韩先楚将军继而升任七十八师副师长。

1936年5月,韩先楚将军率部西征甘肃宁定边县城时,此处的守敌马鸿逵依仗城门坚固,躲在城中不肯出战,他觉得敌人惧怕攻城可破。 正要攻城时收到彭老总绕道前进的来电,韩先楚将军置之不理,没想到之后却大获全胜。

在革命战争年代,韩先楚将军打仗勇猛,果断,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当他胸有成竹时敢坚持原则,违抗彭老总的命令,虽然这件事最后结局是赢得了战斗未受到责罚,反而获得嘉奖, 但是要知道军令如山的道理,敢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独立判断而违拗军令,这不但体现出他过人的胆略,更是和他在长期战场训练中被逐渐培养出来的领导能力紧密相关。

1937年初,韩先楚将军开始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班的理论学习,凭借长期的战斗锻炼,加上理论熏陶,为后续成为一代战斗名将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7年8月,红军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进行抗战, 韩先楚将军此时晋升为八路军一一五师344旅688团副团长。同年9月,一一五师首战平型关,歼灭日军达千余人, 韩先楚将军奉命留守继续抗击日军。太原失陷后,他随一二九师主力一同南下,到达太行山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不久被任命为新组建的689团团长, 在抗战之初,能被任命为一团之长,可谓是才能和领导力并存的证明,没有过人之处绝对不可能委以如此重任。

1938年4月初,日军集结了3万多兵力,朝晋东南地区围攻。九路敌军同时逼近,对我军极其不利。为了粉碎这次围攻,我军一二九师主力与韩先楚将军率领的689团接收到歼灭敌军的命令,抵达武乡候命。16日拂晓开始对敌人发起进攻。此时日军主力为解救被围困部队,开始进攻一二九师左翼,722团与10倍兵力的敌军激战4小时后,最终因兵力悬殊,导致阵地失守,全团战士们处境异常险恶。 这时,韩先楚将军率团与日军进行了5次白刃战,将敌人打退,救了兄弟部队。

1938年4月下旬,在徐向前同志领导下,韩先楚将军与兄弟部队一同挺进冀南战场,一举歼灭伪军的一个军、师部队。 同年8月他又率部参加漳南战役,获取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为在冀鲁豫建立根据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1939年起,韩先楚将军历任一一五师344旅副旅长、代旅长,成为八路军中叫得响的人物。 1941年3月 ,韩先楚将军抵达延安 ,开始巩固理论知识,随着在这里的学习他的战斗理论能力日渐扎实。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后,韩先楚将军抵达东北参与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在东北的战斗充分展示了他优秀的军事才能。

1947年2月,韩先楚将军被任命为第4纵队副司令员。 5月,东北国民党开始抽调主力向北满进行猖狂攻打,我军后方战事吃紧。中央电令辽东部队参与作战,牵制敌军向北满的进攻脚步。

由于对于战场形势的各种声音不同,不少人对于作战没有信心。但韩先楚将军却已然领会了党中央电令精神, 主动请战发起鞍海战役。

经过一个昼夜的激战,将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发挥到了极致, 迫使国民党师长潘朔端率部宣布起义,开创了国民党战场起义的先例, 且迫使敌人抽回兵力增援沈阳,达到党中央的牵制意图,此次战役被毛主席专门发电报表扬。

1946年10月,韩先楚将军又参与指挥了新开岭战役。这次战役打得异常艰难,我方伤亡极大,已形成战事僵局,当时部分军队领导持保守意见,开始打算退出战场。

他力排众议: “现在我们艰苦,敌人比我们还要艰苦!” 纵观战局,他已然看出敌人战斗要害,建议火炮全面攻击支援步兵强攻。经过半天决战,胜利结束战斗,因而得到毛主席亲自起草的中央军委嘉奖电报。

1946年冬,南满斗争形势严峻,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陈云同志、肖劲光同志等来到辽东召开军事会议。对于后续的作战方向大家各抒己见,激烈讨论下两种意见争论不止。

其中一部分人想要撤离南满,保守点储存军队实力。 只有韩先楚、彭嘉庆等人,主张坚守反对撤退,他们确信只要坚守住南满,既可牵制敌人主力,使敌人战线拉长,又对东北战局有利,且对今后战略反攻更有利。

次日,陈云同志赶赴七道江主持会议复议行动方向问题。会上倾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听了韩先楚的发言后,在权衡利弊下提出坚守南满的意义和可能性,决定坚持留在南满。

考虑到当时的纵队领导不在,且韩先楚将军作战指挥能力出众,陈云同志决定: “由四纵担任深入敌后作战的任务,把敌人拖在南满。” 在四纵临出发前,领导问及作战是否有什么困难。 韩先楚将军体恤战士,除了士兵们衣服单薄的困难,其他未提要求。

等领导交代了解决棉衣的办法,他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立即敬礼翻身策马而去。两位领导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身影,陈云同志感慨万千地说: “现在多需要这样的干部啊!”

1947年1月一2月间,韩先楚将军率领部队作战50多次,毁掉敌人据点多达40多个,歼灭敌人6千多人,摧毁了敌人的统治,给人民解放战争鼓足了勇气。 多场战斗的胜利使敌人不得不抽调主力部队巩固后方,所以说韩先楚将军不仅是取得胜利的将帅,更为其他兄弟部队歼敌战役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韩先楚将军丰富的作战经验,让他能够驰骋沙场、不畏强敌,在此次深入敌后的作战行动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1947年3月下旬,在敌军的进犯行动被我军粉碎之后,又拼凑了空前规模的兵力,开始发动第四次进犯。 在敌我对比形势甚为严重的情况下,三纵司令曾克林、四纵副司令韩先楚被分别任命为正副指挥,二人分别将作战方案电报发给南满分局。

曾克林同志认为当前情况下应以稳妥打法为主,可以攻击敌军装备和战斗力较差的云南部队暂编二十师;而 韩先楚将军则主张先打敌中路主力配备美械装备,且战斗力较强的蒋嫡系八十九师加五十四师的一个团,并认为如果打掉这路敌人,则可粉碎敌军全面进攻的目的。

陈云同志、肖劲光志接到这两个电报后分析,一般常规情况下,作为副司令只需要听取三纵领导的方案,仗打得好有好处,打不好也不必负主要责任,但韩先楚将军却坚持发报坚持己见,可见他对于作战方案有自己的坚持,并且胸中有数。

陈、肖二首长研究后认为,韩先楚将军的方案主张如果成功,可以十分有力地打击敌人,且他有这样的把握才会坚持自己另发作战方案。所以回电赞同韩先楚将军攻打敌中路主力的方案, 为避免指挥异议,安排由韩先楚为主指挥领导第三纵队作战。

这样的任命安排,在我军战史上极为罕见, 充分表现了韩先楚将军的将才魅力,和陈、肖的慧眼识才。不负所望,仅两天时间韩先楚将军率领的作战部队就传回了捷报——历经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敌军一个团并击退敌军两个师的增援。

此战大获全胜,首创了东北战场一战全歼敌人整师、整团的范例,且我军伤亡近30人,敌我伤亡比例较低。

其他敌军知道八十九师被歼灭的消息后,军心大失,无奈纷纷撤退,敌军此次进犯行动被彻底粉碎。至此,东北战场上我军开始正式反攻,扭转了重要战局,在坚守南满的斗争中,韩先楚将军一直奋战在前线,每次都能在艰苦危机的战时难关中,打破局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因此东北三纵和四纵干部、战士对他信心倍增,只要是韩先楚将军指挥的战斗都让大家更加有信心。多年后, 有人曾问许世友将军最钦佩的战斗将领是谁,他毫不犹疑地回答到 : “韩先楚!” 再问为什么?将军回答说 : “他有勇有谋!”

1949年4月,韩先楚将军担任我军12兵团副司令员,亲率部队成功解放武汉。湘赣战役后,又完成解放长沙的任务,并建立湖南军区出任副司令员。随后, 他一路南下追击打至雷州半岛,将华南地区全部解放,让华南回归到人民手中。

当时,韩先楚将军亲自组织部队,训练渡海作战本领,力求主抓战机,于1950年4月亲自率领部队,创造了帆船渡海作战的壮举,并一举取得辉煌胜利,完成了解放海南岛的光荣任务。

当罗荣桓同志向他征求调动意见,推荐他去任职空军司令时,被韩先楚将军婉拒。他说: “我是打仗的人,还是到有仗打的地方去锻炼吧。” 最后,他毅然选择到作战部队13兵团任副司令员,而这支部队当时已被指派负责抗美援朝作战任务。

哪里有需要战斗的地方,哪里就是韩先楚将军要发挥使命的地方,后世品来,十足让人感动。

1950年10月,韩先楚将军踏上抗美援朝战场,他坐镇指挥的38军被彭德怀元帅誉为“万岁军”,他们打下的多次成功战役都对战局起了重大作用 。韩先楚将军强大的战略布局意识,也更是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1月2日,韩先楚将军命令各军拿下议政府,尽早向汉城进攻。沿途经过之处,敌军更加崩溃。 4日下午,他指挥军、师部队进驻汉城,人们开始欢呼胜利,志愿军名震世界。

1月中下旬开始,“联合国军”开始多番试探进攻,我军由韩先楚将军指挥出发阻击,出发前彭德怀元帅特别交代,此次战斗要尽可能地争取时间,让志愿军有足够的时间补充给养和弹药,不要着急收缩战场。

他欣然领命,后全力阻敌, 历时87天结束第四次战役,歼灭“联合国军”共有7.8万余人。

1953年初,韩先楚将军积劳成疾,无奈回国休养伤病。虽然左臂已经因为伤残萎缩,但仍旧不顾身体病痛,在病情刚刚有所好转时,要求重回朝鲜战场,一位铁血孤胆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说到解放朝鲜,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老者在首尔,有人问他之前有没有来过,他回答来过。又问怎么护照上没有记录,老者说上次来是开着坦克来的,不用护照。 这个段子里讲的坦克入汉城,就是说的韩先楚将军率领部队占领汉城的事。

曾经有人采访韩先楚将军,希望他讲一下自己的作战体会和制胜要点,他这样杰出的将领,却不被理论羁绊,用实在话语做出总结: “对手不知道我的厉害。” 这样质朴又强有力的语言,是多少次战斗背后的底气支撑,韩先楚将军英勇无畏的个性,可称得上是猛士。

1980年起,韩先楚将军身体已大不如以前,退休后依旧为部队操劳,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劳心劳力,贡献自己力量。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将军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那个少年参军的红小鬼,那个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的旋风司令,那个将美国佬赶走的好战统领,那个炮击金门的军区司令,离开了我们。 直到临终时韩先楚将军还难抑心中遗憾,伤怀祖国还未统一,台湾还未收复。

他一生未尝败绩,亲率“旋风部队”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韩先楚将军不仅被称为虎将,所到之处所向无敌。并且解放海南岛的战绩辉煌,为我军渡海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之后他还参加抗美援朝战役,获得功勋。他军事上表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出色能力,更是威震四海。

韩先楚将军是一个能够在黑暗中发现微光,并紧随其英勇前进的我军杰出将领,也是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军事家。这份出生在贫苦家庭,被苦难所逼迫而参军闹革命的经历,使得他的戎马生涯带着以命相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彻底性。他一生驰骋沙场,英勇善战,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令人敬佩和感动!

人品最差的开国将军

人品最差的开国将军属高岗

高岗(1905-1954),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硕卿;贫苦农民家庭出身。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因同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受到揭发和批判,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萧克:被“降衔”的开国上将之首,曾获茅盾文学奖,102岁逝世

1955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共计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在这其中,关于萧克的军衔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以萧克的资历和军功,至少也评得上大将,最终却只评得一个上将 ,虽然他的名字排在上将的第一位。

在抗战时期,八路军三个师六位正副师长中,只有萧克被评为上将,其余五人均为元帅,但萧克本人并未将这名誉看得很重,他曾说:" 在革命和抗战过程中,不知有多少战友牺牲,我能活下来本就是万幸,至于评不评军衔,评什么级别,都无所谓 。"

萧克的军旅生涯,经历了我军的建立、发展壮大和浴血奋战,而这段人生的起点,是1926年的北伐战争,这期间,萧克随队征战江西、浙江等地,半年后,在第十一军叶挺麾下担任政治指导员。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 萧克跟随叶挺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正式揭开了他作为革命工作者的序幕 。这年10月,南昌起义军主力部队在潮汕地区失利,萧克长途跋涉回到湘南,在临武县终于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三个月后,时值朱德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挺近湘南,与当地军事力量一起发动了湘南暴动。

萧克听闻,当即赶往宜章,被委任副营长的职务,带领一队武装力量迎敌。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湘南农军在强敌的合攻下,被迫撤退, 萧克奉命率先带领独立营翻过山峰向东转移,目的地正是井冈山。

在转移途中,萧克提前与毛泽东带领的井冈山红军相遇,后朱毛井冈山会师后,萧克率领的独立营被编入了新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9团,萧克在一营内任三连连长,29团也是红四军的主力团之一。

红四军成立后的首次胜利,便是在萧克的带领下完成的。1928年5月,杨如轩麾下两个团的兵力兵分两路向红四军夹攻,毛泽东和朱德经过商议,决定集中28、29团精锐力量先歼灭敌军一路。

翌日,29团作为先锋走在最前,萧克所在的一营三连,是整个团中战力最强的连队。当尖兵班回报在前方发现三三两两的敌人时,萧克敏锐地做出判断,当即作为先锋连出击,打了敌人一个猝不及防。待29团后续力量赶到, 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击溃闲散的杨如轩麾下的81团先遣营,歼敌上百,俘虏数十人。

当朱德率28团赶到,得知萧克已经破敌,对这个不曾在意的小伙多看了几眼,随即一顿夸赞。81团先遣营被击溃后,朱德从俘虏口中得知另有两个营的兵力正在向这里开进,便决定带领部队前往前方的五斗江伏击。朱德下令释放所有俘虏,后率军朝其他方向进发,以此迷惑敌军。

5月12日,红四军在五斗江设伏,成功狙击了敌军部队,大胜敌军,81团团长周体仁带着两百余名残兵将士逃走,红军乘胜追击,顺利占领了永新县城,这是红四军成立以来的首战,打了个漂亮的开门红。 红四军的这次胜利,也是萧克的人生跳板,经过这次战事,萧克的名字在朱德的脑海里便挥之不去,为他后续的军途埋下伏笔 。

不久后,萧克便升任29团一营营长。在随后的敌军对朱毛红军的第一次围剿中,萧克带领一营坚守泰山亭阵地,先后打退了敌人的三次强攻。敌军的第四次进攻增添了两个营的兵力和数挺机枪,打出的子弹如雨点般密集,给一营造成了空前的压力。

总指挥朱德考虑到萧克部已经坚守泰山亭许久,虽然数次击退强攻,但自身也付出了血的代价,伤亡惨重,便命萧克退守第二道防线。这次战役,红四军最终取得了建军以来最大的胜利,全歼一团,击溃两团,缴获枪支2000余支,极大地增强了武器装备力量。

这次战役,让萧克在朱德心中的地位上升了几个台阶,认定他是一个可堪重任的优秀指挥官。除了朱德,时任红四军党代表的毛泽东也对萧克称赞有加,红军取胜回井冈山时,28团团长王尔琢因追击叛徒不幸牺牲,在商议接替人选时,毛泽东便提议由萧克接任。

后朱德以"萧克向来在29团,对28团不熟悉"为由,出于大局考虑,让28团一营营长林彪接任,而萧克则到28团任二营营长。其实 ,28团对于萧克来说,并不陌生,因为28团的前身就是他的老部队,叶挺第24师,二营更是萧克此前所在的71团改制而来。

萧克在井冈山时期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干,在他日后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得以更好的体现,红四军进入赣南一带后,萧克被任命为第三纵队司令。这期间,他的部下有很多都成为了后来的开国将军,如杨成武、刘亚楼等人。

正是在江西境内,红四军遭遇了下山以来最强劲的一仗,这便是宁都攻城战,而萧克在此战中再次体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1929年4月,红四军集中第一、第二纵队攻打宁都,但宁都易守难攻,让红四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守城的敌军将领是赖世琮,此外还有6个连的兵力,武器装备也大幅领先红四军,且宁都城墙高达数丈,墙外还有战壕。

面对固若金汤的宁都城,萧克带队从西城门强攻,但敌人居高临下,纵使红军将城围的水泄不通,前后强攻了六天,也没能攻下宁都城。眼看战况陷入僵局,若还不攻下宁都城,会极大地影响士气。

头脑伶俐的萧克再次站了出来,经过仔细勘察,萧克利用周边建筑,提出了一个将"曹刿论战"与"四面楚歌"相结合的计谋 。在西城门外,有一幢两层的砖砌建筑和几排住房,萧克让士兵在第一层凿出枪眼用于观察敌军动向,二层开窗便于射击。

随后犹如"曹刿论战"里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萧克命士兵连续几日在二楼对着城墙射击,吸引敌军火力和注意力,但并不强攻,一直到一周后,敌人都被麻痹了。这时,萧克下令停止射击,又令江西籍的士兵上演"四面楚歌",对着敌军喊话,唠家常。

城内士兵多为江西本地人,发觉红四军停火,又跟他们拉家常,很多士兵不由地站起来张望,萧克抓住机遇,让早已准备好的士兵架着梯子,迅速靠近城墙,同时下令射击。 敌人受到袭击顿时惊慌失措,还没反应过来我军便已登上城墙,顷刻间敌军内部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久攻不下的宁都城,在萧克的计谋下被我军成功占领,这是红四军下山以来,第一次攻下的有敌人镇守的城池,其意义不言而喻。此次宁都攻城战,也让林彪对萧克刮目相看,不久后,萧克便来到第一纵队担任参谋长,成为队长林彪的左膀右臂。

1932年9月,鉴于萧克的优异表现和出众的指挥才能,组织决定让萧克前往湘赣军区任红八军军长, 这是萧克从军以来,第一次坐上军长的位置 。萧克对这一任命倍感压力,因为彼时的红八军,是作为独立战略区的湘赣军区的红军主力,担任这个军的军长,就意味着要担负起一个战略区域的主要军事领导责任,要独立自主地支撑起一个局面。

萧克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整合红八军的三个师。当时的红八军三个师,总人数还不到3000人,而且编制混乱,有的师甚至不设团部,直接由师长指挥各个连队,且大多数士兵没有经过严格的正规训练,和游击队一般。萧克到任后,立即着手进行强军训练,从编制到军风都进行了大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红八军三个师面貌焕然一新。

萧克任军长后的大捷,是在1933年5月 。时值敌军集结,向湘赣腹地进攻,萧克指挥红八军在九渡冲地区设伏,打了个敌人措手不及,此战战果相当丰盛,共缴获重机枪26挺、步枪1000多支,俘敌600多人,甚至中央军委都发来贺电嘉奖萧克。

在萧克参与的诸多战役中,将军山战役是令萧克记忆最深的战役之一 。1936年2月,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完成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任务后,击溃敌人的围追堵截,强势挺进贵州西部地区,在今大方县地区创立了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得知后惊慌失措,派遣万耀煌、郝梦龄等五个纵队奔赴该地区,意图趁着根据地尚未巩固之时,一举消灭红军。

为了迎击, 时任红六军军团长的萧克接到贺龙的指使,计划于翌日在大方县城西北部选择有利地形狙击敌人,经过侦查,萧克选定了将军山作为战役地点 。19日清晨,红六军团赶赴将军山,与红十八师五十三团等其他红军力量会合,形成狙击敌人的主力。红军根据地形,迅速部署兵力埋伏。

上午,万耀煌麾下先锋尖兵营进入埋伏圈,在萧克的指挥下,我军从正面率先开火,另一队人员阻断后路。起初,万耀煌部队仗着武器装备精良的优势与红军展开激战,但由于深陷包围圈,迟早会被消灭,敌军向西突围,意欲占领高地有利地形,又遭遇红军阻击,伤亡惨重。

经过近两小时的激战,尖兵营被全歼,营长武宗琦自杀。后万耀煌率军向将军山大举进攻,红军背靠有利地形,多次击退敌人进攻,坚守阵地7日不退。直至26日,按照预定方案,萧克率军向毕节边打边撤,途中多次击退敌军,顺利开进毕节地区。 这次将军山的胜利,成功形成了我军在毕节、大方地区开展游击根据地活动的屏障。

自2月5日进入大方县,到26日挺近毕节,红军在22天的时间里不间断进行了十余次战斗,且在大方毕节吸收了5000余名新兵,将部队壮大至两万余人,萧克曾言:"这是突破长征史上最高纪录的数字"。在近50年后的1984年, 萧克重返将军山,亲笔题写了"将军山战役纪念碑"的碑文,十年后,90高龄的萧克再次回到将军山,看望昔年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

将军山战役结束没多久后,萧克便当选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带领部队跨越草地、翻越雪山,在最大程度保存红军力量的同时,为红军会师做出了重大贡献。

萧克军旅生涯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红军时期,但抗战全面爆发后,萧克依旧是我军抗战的核心人员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萧克担任八路军一二O师副师长,挥戈北上,奔赴前线抗日战场,先后参加了忻口战役,并且组织部队完成了收复河曲、偏关等数座县城的战役。

1940年初,萧克带领部队经过长达半个月的激战,击溃日军的"十字围攻",歼敌800余人,后又在粉碎日军的扫荡战役中累计歼敌5500余人。此次反扫荡战役, 萧克不仅为我军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并发展了冀北根据地,向辽宁一带发展,日后东北的胜利解放,正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日寇投降前夕的1943年,萧克成为晋察冀军区司令,这是他军旅生涯的顶峰。在整个抗战时期,萧克的成就可以说是中规中矩,但仍然是我军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战争末期,萧克带领第四野战军在中南、西南地区开展了6次大规模战役,歼灭了白崇禧和余汉谋部43万余人,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省份相继解放,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残存主力军被萧克消除殆尽。

以萧克的这般资历和军功,是可以评得上大将,甚至是元帅, 并且在1955年授衔前夕,在拟定大将人选时,原本计划的是15人左右,萧克也在其中 ,但当大将名额确定为十个后,萧克只能屈居上将,但又因为他的资历军功,萧克的名字,便位居上将第一个。

其实,在授衔时,虽然标准是按照资历军功,但还有一个重要的评定因素,这便是政治表现。而萧克正是因为政治表现上有瑕疵,才影响了评衔,而影响萧克的人,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人是元帅贺龙,萧克与贺龙的不合,是影响他评衔的重要因素之一。抗战时期,萧克任120师的副师长,贺龙是师长,在此期间,萧克曾和王震向中央"告状",称贺龙在120师搞土匪作风,提拔乡族亲信。这件事这事报到毛主席处中央又给打回到贺龙手里了,王震马上做检查写检讨,而萧克则不然, 这也致使贺龙日后对萧克没什么好感,虽然二人的妻子是亲姐妹。

此外,在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萧克受命担任红六军团的军团长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西征寻求和贺龙部会师。在西征会师后,萧克贺龙联军所部一路损失巨大,仅萧克一部就从出发时的近万人减员到了不足四千,而这时萧克所部真正的救命草,不是贺龙,而是当时在川康黔大出风头的张国焘。

张国焘当年手下全胜时有八万之众,1935年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的日益膨胀的野心终于显现出来,企图通过武力获取党政大权。这是严重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此外,张国焘大力反对中央的北上抗日策略,力主南下,这年10月,张国焘率军南下,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对党和红军造成了恶劣影响。

而彼时的萧克,对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很有好感,对张国焘本人的看法,也不像朱德等人那般,而且还在张国焘手下担任军长,与他交好 。虽然日后张国焘的企图破灭了,萧克也回到了延安,但这段经历,却使得朱毛对萧克颇有微词。

除了张国焘外,任弼时也是影响萧克在毛心中形象的人之一, 在萧克担任红六军军团长时,后台老板任弼时当年在苏区,曾激烈反对过毛泽东 ,因此,毛泽东对这支由弼时、萧克统带的队伍有所偏见也就在所难免了。

建国后,萧克这个土地革命时期的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的副师长,因为政治因素仅被评为上将,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师长都是元帅,旅长里当大将的有两个,副师长里聂荣臻是元帅,红一方面军其它的几个军团长级的干部除了牺牲的和转民职的,剩下的则都是元帅。 萧克这个叱咤风云曾和贺龙、聂荣臻平起平坐的老革命同志,仅落得一个上将军衔,确实有些令人惋惜。

好在萧克本人并不在意,把持着一种看淡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或许也是萧克能够长命百岁的原因之一。除了军事上的成就,萧克还是一位儒将, 他所著的《浴血罗霄》曾经获得1991年的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可谓是文武全才 。

萧克自幼喜爱读书,他本就出身在书香门第,经常去热爱藏书的伯父家里看书,即使后来参军后,对文学的爱好也未曾减弱。 在湘赣根据地时,萧克经常在《湘赣红旗》、《红色湘赣》等报刊上发表散文、小故事,长征途中也常常即兴作诗,为艰苦的长征增添了不少色彩。

但是真正让萧克萌发创作文学作品念头的,是在1937年的5月,当时参加完党代表会议返回途中,一行人在谈论当下中华民族面临的磨难时,认为需要有能够振奋国人的艺术作品,此时的萧克才真正产生创作的念头, 如果说此前的写作,只是他个人的爱好,那么这之后的萧克,便是怀着一种家国情怀去创作。

此后的萧克在绥拉菲摩维支的小说《铁流》影响下,开始了创作小说的道路,他曾称赞《铁流》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史诗"。但是作为红军的领导人,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留给萧克进行创作,他只能利用战时稀少的空暇,今天写一点,明天写一点。

就这样,从1937年5月到1939年,萧克用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第一部小说的初稿。 说来也稀奇,带兵打仗的大将军在这时表现的却很"小气",初稿完成后,萧克从不让人看,就连妻子都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 ,因为在他看来,作品虽然已经完成,但是仍然有待改善,这是萧克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也是一个将军的执拗。

但接下来的战事,没有给萧克完善作品的机会,直到1958年,军队批判所谓的"教条主义",萧克成了批斗的主要对象,而那些批斗者听说萧克曾有一本小说作品,便意欲从中找出他"反叛革命"的根据。

就这样,那本搁置了二十年的小说初稿,被翻出,打印出来并被印上了"批判专用"的字样,激进分子过度解读书中的内容,堪比文字狱。但是好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这场闹剧没有被放大,但是文革的到来,再次让这本小说蒙难。

在那场浩劫中,不知多少人被批斗至死,萧克也被下放至江西进行劳动改造,但在这般逆境中,萧克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具备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直到1972年,重新回到领导岗位,才使得萧克摆脱磨难。

后来直到1985年底,78岁的萧克退休,而浩劫也早已结束,让他终于有机会完善这部小说。在动笔前,萧克这样写到:" 雕虫半世纪,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戎马60年,乐得解甲,赋闲更难闲。 "

此后一年,萧克闭门谢客,专心于小说的完善中,由于时隔四十余年,当年很多细节之处都已忘却,他便翻阅相关资料、底稿,查漏补缺,甚至为了回忆当年的奋战,80多岁的萧克还曾回到当年的战场,体会昔年的热血和悲怆。

经过一年的校队审阅,这部25万余字的小说终于完成,定名《浴血罗霄》,该书出版后,备受好评,特别是那些老革命同志,更是潸然泪下,动容不已,该书也于1991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2008年,102岁的萧克在北京去世,是倒数第二位去世的开国上将 ,萧克的一生,见证了我党和军队的建立、发展壮大和辉煌,不仅作为一名将军,也作为一名文学从业者,是我党 历史 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萧克为何不是开国大将?5条授大将的标准,他有2条不符合

在开国将军里面,萧克上将的名气是很大的,他不仅能指挥千军万马,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也有人说萧克将军该授大将衔,授上将衔有点低,毕竟萧克曾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司令,也是八路军120师副师长。

照这样看他似乎是该授大将衔,不过对军衔的高低,萧克将军有自己的看法,萧克曾说过,战友们在战场上有的牺牲,有的受伤,我也是差点牺牲的人,评不评衔,评什么衔都行。

萧克将军的豁达引来了更多的人为他“鸣不平”,认为萧克该授大将衔,其实如果认真计较起来,按照1955年评衔的标准来看,评大将衔有5条硬的要求,而萧克就有2条是不符合的。

有人曾把萧克没有授大将衔,归咎于贺龙元帅,说萧克在红军时期与贺老总有过误会矛盾,这才导致萧克没有评为大将衔,这种说法明显就是庸俗的,军衔的高低不可能由某个人的好恶来决定。

其根本原因还是由将领本身的条件决定,1955年评大将的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在土地革命时期当过师长,或是师长以上级别的红军干部,红军时期萧克是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还当过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

第一条的标准萧克是符合的,而且他在红军时期的级别远远高过师级,第二条标准萧克也是符合的,即在抗战时期担任过八路军旅长以上级别的干部,萧克曾担任120师的副师长。

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标准要求萧克是充分符合的,这两点也表现得很明显,所以许多人都觉得萧克该授大将衔,不过再来看看后面几条,其中第三条要求是在解放战争中担任过兵团级别的干部。

萧克这个时期担任过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在刘亚楼之后还担任过四野参谋长,这两个职务都不低于兵团级别,这样来说第三条萧克也是符合的,也就是说5个标准要求,萧克是符合3条的。

第四条标准则是在建国后,到大授衔前,这个期间担任过总部八大部长或是国防部长的,以及特殊兵种司令的,而萧克只是担任过副总参谋长,这一条萧克是不符合的,此外第五条萧克也不符合。

第五条的要求就更高一些,需要担任过国防委员会委员,萧克在大授衔前是没有进入委员会的,直到1959年才成为委员之一,恰恰第四条和第五条是体现级别高低的重要标准。

正是这最后的2条要求不符合,才导致萧克不能被评为大将,不过做开国上将之首,也未尝不好,在十大大将之中,只有许光达、徐海东和张云逸是特殊原因才成为大将的,其余的几位大将至少是满足四条或五条标准。

开国将军,曾和他切磋过的许世友将军自愧不如,他是谁

但强中更有强中手,在老一辈将领中公认的武功最高的是大将军徐海东。1900年,徐海东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徐家窑,一个七代制坯烧陶的窑工家庭。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了他一副钢筋铁骨和不屈不挠的性格。他从小便嫉恶如仇,爱打不平。徐大将练的是著名的内家三拳之一的八卦游身连环掌。徐海东最拿手兵器的是“八卦刀”和“八卦棍”。

哪位开国将军曾经战功赫赫 晚年却被开除党籍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中组成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林彪中国共产党党籍。

程咬金英雄盖世,孙子却是败类,做了什么恶心事,沦为笑柄?

想当年程咬金何等英雄,虽然也有过失,但也没有做出这样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如今程家第三代为了保住官位,居然做出这样的行为,来向宦官高力士谄媚。在当时那个年代,宦官一直为人们所不齿,程伯献好歹也是功臣后裔。不过程伯献的目的达到了,他此后一直没有受到任何惩处,官运亨通。

开元二十六年,程伯献病死,唐玄宗听闻后,下诏追赠其为户部尚书,“前后赐物四百余匹”。虽然程伯献受到唐玄宗的重视,这只不过是他谄媚高力士的结果。程伯献虽然贵为大将军,但却没有在战场上有过出色的表现。与祖父程咬金的赫赫战功相比,只知道谄媚的程伯献确实很败类!

建国后哪些开国将军犯过生活作风问题

王秉璋、谢富治、黄永胜、王云霖等。

王云霖是湖南省衡阳市人,1910年出生,原名王庆华。出身城市小手工业者,读过私塾,后在制秤行当学徒。

1925年在衡阳一家医院当担架工,后当看护。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据说终因生活作风问题受处分。撤销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降为;开除党籍;转地方安排。

扩展资料:

建国后犯错误的解放军高级将领:

1、林彪(1907~1971):湖北省黄冈县人。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9月13日凌晨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1973年被永远开除党籍,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

2、王宏坤(1909~1993):湖北省麻城县人。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九、十届中央委员。文革‘中任海军第二政治委员。

3、黄永胜(1910~1983):湖北省咸宁县人。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中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总参谋长。1971年9月被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

5、王秉璋(1914~?):河南省安阳县人。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九届中央委员。'文革’中任七机部部长,九一三'后即被隔离审查。1971 年被撤职。

6、刘兴元(1908~1990):山东省莒县人。

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文革’中任广州军区副政委、成都军区司令员、军事学院政委。1990年去世。

7、李作鹏(1914~?):江西省吉安县人。

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中任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是所谓的'四大金刚'之一。1971年被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0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十七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