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兽是指什么意思「木兽是指什么意思呀」

发布时间: 1/18/2023 7:38:26 PM 来源: 创意之星

提问:

最佳答案:

很多朋友对于木兽是指什么意思和木兽是指什么意思呀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志》[2]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国演义》。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编辑本段]【全书目录】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之一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毋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之一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之一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吴范刘敦赵达传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具体内容在,百度百科的字数限制太强,绝非广告,仅供学习)

[编辑本段]【特点疑点】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 *** 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三国志》取材精审。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所击杀。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是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3)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但是,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陈寿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 《三国志》[2]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国演义》。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编辑本段]【全书目录】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之一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毋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之一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之一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吴范刘敦赵达传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都是神话传说当中的四圣兽,分别位于四个方位。它们也经常出现在各种 *** 小说 *** 游戏当中,不过它们对于四圣兽的解释,已经脱离了最原始的意义,已经是按照现代人的需要创造出了新的意义上的四圣兽了。但其实,原本是有“五圣兽”的,除了这四个,还有在中央有一个,那在中间的这个又是什么?它有什么来历吗?

我们的上古神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跟其他古代神话相比,我们的上古神话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那就是繁若星辰的上古神兽。仅仅在《山海经》一书中,出现的上古异兽就不下六百种,何况《山海经》还遗失了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

我们都知道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那位于中间的圣兽又是谁呢?

五圣兽的起源

上古神话中,记载异兽最多的古籍是《山海经》,大部分我们熟知的上古异兽基本上都出自于《山海经》。比如说上古神话中斩杀蚩尤的应龙、通天教主的坐骑夔牛、可以化身太阳的三足金乌、体型巨大的九头蛇相柳,都是出自于《山海经》。但是,五圣兽的却不是起源于《山海经》,而是起源于《淮南子》中的“五行五兽”。

关于上古神兽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天之四灵”指的是:龙、凤、麒麟、灵龟;“四大凶兽”指的是混沌、穷奇、饕餮、梼杌。那么,上古神话中的“五圣兽”指的是哪些异兽呢?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分别对应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那么坐镇中间的神兽是谁呢?按照《淮南子》的说法,五圣兽分别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下面咱们就简单介绍下五圣兽的神话传说。

《淮南子》中的五圣兽

《淮南子》中是怎样描述五圣兽的呢?在上古神话中,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有五大天帝,分别是伏羲、少昊、炎帝、颛顼、黄帝。在这五大天帝身边,有五位从属之神,也就是传说中的五行五神。五行五神分别是伏羲从神,木神句芒;颛顼从神,水神禺强;炎帝从神,火神祝融;少昊从神,金神蓐收;黄帝从神,土神后土。在五方天帝的身边,除了五行五神之外,还有五行五兽,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五圣兽”。这五大圣兽不仅实力强悍,还各自拥有神职。笔者感觉,如果严格按照上古神话中的定义,五圣兽已经超出了“异兽”的水平,他们已经是神了。但五圣兽的神职不高,属于五方天帝的小跟班,大跟班是五行五神。

1、.青帝伏羲座下——东方青龙(木兽)

《淮南子》中记载:“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也就是说,青龙是五圣兽之首,它五行属木,掌管一年四季中的春季,代表生机勃勃、万物复苏。青龙也叫做“苍龙”,它在龙族中的地位很高。上古神话中,龙族的巅峰应该是烛龙,其次是应龙,再其次便是青龙。青龙是上古神话中的祥瑞之兽,它时常跟随伏羲左右,是智慧、灵识的代表。

2.白帝少昊座下——西方白虎(金兽)

比起青龙来,白虎的形象就要复杂多了。白虎最初起源于《淮南子》:“白虎晨鸣,雷声于四野。”,它本是一只祥瑞之兽。但后来道家神话吸收了白虎,并把白虎塑造成了道家的“监兵神君”,主管兵戈战事。这样一来,白虎的形象也随之来了个大拐弯。白虎由祥瑞之兽变成了代表兵戈、战斗的异兽,民间传说中很多猛将都是白虎星君转世,比如罗成、薛仁贵等。

3.赤帝神农座下——南方朱雀(火兽)

《淮南子》记载如下:“南方,火也,其帝炎帝,执衡而治夏,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朱雀也叫“朱鸟”,它是炎帝神农氏座下的火兽,掌管一年四季中的夏季,代表熊熊烈焰和勇往直前。朱雀是上古神话大名鼎鼎的神鸟,人们总是喜欢用朱雀和凤凰来比较。

在此笔者可以明确告诉各位读者,上古神话中朱雀的地位远远高于凤凰。凤凰有很多种,很多只,但朱雀仅有一只。在神仙的眼中,凤凰不过是家禽而已,甚至可以用来炒菜。朱雀不同,它是火焰之神,南方之神,它有自己的神职。

4、玄帝颛顼座下——北方玄武(水兽)

《淮南子》中,玄武也叫玄冥,它是玄帝颛顼座下的神兽,掌管一年四季中的冬季,代表寒冷和深邃。道家神话吸收了《淮南子》中的五圣兽,把青龙塑造成孟章神君,把白虎塑造成监兵神君,把朱雀塑造成陵光神君,这三位神君都是道家神话中的护法神。

道家神话把玄武吸收后,把玄武塑造成了道家神话中的战神——真武荡魔天尊。真武天尊的职责就是斩妖除魔,扫平凡间所有妖怪。《西游记》中玉帝手下并不是没有顶级高手,只是没出现而已。

5.黄帝轩辕座下——正中黄龙(土兽)

《淮南子》中记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看了《淮南子》中的这句话,咱们这篇文章的答案也就非常明显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位于正中的圣兽是黄龙。

黄帝麾下的土兽黄龙,就是《山海经》中的应龙。对此,神话界目前没有统一意见。笔者对此持反对态度,《山海经》中明确记载应龙斩蚩尤时神力损耗太大,没能飞上天界。而黄帝击败蚩尤后,他“乘黄龙而飞升”。所以,笔者认为黄龙在上古神话中应该是天界的接引人,而不是能征善战的应龙。

木讷

[ mù nè ]1.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 2.泛指质朴,无文饰。 3.指木讷的人。

木车

[ mù chē ]古代 帝 王 丧 葬 时所用的一种车子,不加漆饰。

木刀

[ mù dāo ]木制的刀。

木桂

[ mù guì ]肉桂的别称。

木薯

[ mù shǔ ]木薯属几种植物的任何一种,尤指其中的一种,根状茎肉质,产生一种有营养的淀粉,在整个热带地区被栽培,作为主食。

木皮

[ mù pí ]树皮。

木朴

[ mù pǔ ]质直、朴实。

木筏

[ mù fá ]用长木料捆扎成的筏子

木天

[ mù tiān ]木制天棚。

木兽

[ mù shòu ]1.木制的兽。 2.谓林中野兽。

木梃

[ mù tǐng ]1.树干。 2.木棒。

木李

[ mù lǐ ]果名。即榠樝,又名木梨。

木扇

[ mù shàn ]木制的风轮扇叶。

木闸

[ mù zhá ]同“木牐”。木制的闸门。

木梃

[ mù tǐng ]1.树干。 2.木棒。

木李

[ mù lǐ ]果名。即榠樝,又名木梨。

木扇

[ mù shàn ]木制的风轮扇叶。

木谏

[ mù jiàn ]相传 尧 舜 时于朝市竖立木牌,谓之谤木,人有进谏之言则书于其上。 

木茹

[ mù rú ]以树木果实充饥。

木琴

[ mù qín ]打击乐器。 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短木条编排组成。原分四排,现多作两排。用两根小木槌击奏,发音清脆,常用于独奏或管弦乐队。亦有在木条下装设金属共鸣管者,发音更为嘹亮。

木剑

[ mù jiàn ]1.木制的假剑。 2.笞刑刑具名。

木像

[ mù xiàng ]木雕的人神像。

木齿

[ mù chǐ ]木屐。

木魅

[ mù mèi ]旧指老树变成的妖魅。

木拐

[ mù guǎi ]木制的手杖。

木床

[ mù chuáng ]木制的床榻。

木工

[ mù gōng ]1.用木材为工作对象的工人。 2.以木材为工作对象的行为、 *** 或职业。

唯有江州什么都可以造,木兽、木牛。发展技术。自己打的话更好在江州起兵,那里没人打你,等你把技术发展起来,把兵器都造了就天下无敌了,那怕只有一个城。

关于木兽是指什么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