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谅是什么故事(挡谅典故)

发布时间: 9/16/2023 3:15:52 PM 来源: 爱已成碍

《挡谅》全称是《康茂才挡陈友亮》,是德云社整理改编的一首太平歌词郭德纲。据说是太平歌词。其实也借鉴了参考艺术的其他元素,比如最后的京剧西皮流水唱法。故事讲述康茂才投靠朱元璋后,奉命抓捕陈友谅。

在江东桥,他设计将木桥改为石桥,挡住陈友谅,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他记住了旧的感情,以关羽为榜样,释放了陈友谅。郭德纲写完这首太平歌词,2004年由二爷张云雷首唱。当时的德云社没有现在这么受欢迎,张云雷对曲艺有独特的理解。

以其丰富的艺术魅力教育人民,维护传统、弘扬善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从传统伦理中,我们可以汲取今天可以借鉴的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戏曲文化的功能。振兴戏曲艺术,关系到弘扬优良道德,传播主流价值观,维护民族精神。

挡谅历史故事简介如下:

xa0 xa0 挡谅(康茂才挡陈友谅)讲的是在元末群雄混战时期,康茂才打赌要去擒拿陈友谅,并在江东桥内念在同窗之情放走了陈友谅的故事。

详细内容:

xa0 xa0 元末,朱元璋占据金陵为基地,前后左右扩张。但东边张士诚,西边陈友谅力量都很强,随时都有受到东西夹击的危险。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大举东下,陈友谅写信给张士诚,约他出兵,一道消灭朱元璋。接着挥师东下,攻下太平(今安徽当涂),进逼金陵。如果张士诚和陈友谅一起发兵,那么朱元璋取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朱元璋面临如此严峻形势,和刘伯温商定出诱敌深入,设伏破之的应敌策略。决定设法诱使陈友谅尽快带兵来攻,在张士诚出兵之前,先与陈友谅展开决战。

xa0 xa0 要怎样才能使得陈友谅等不及出兵来攻呢?

xa0 xa0 他知道大将康茂才与陈友谅有旧交,便命他写信派人送给陈友谅,约为内应,骗其上圈套。(但这时候陈友谅大军压境,胜负难料,康茂才会对朱元璋忠心不二吗?一旦康茂才怀有异心,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过,事实证明,康茂才对朱元璋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友谅见信大喜,问送信的人:“康公现居何处?”“守江东木桥。”使者回答。接着回来便将情况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忙令将士将木桥换成石桥。友谅率军前来,见不是木桥,大惊失色,连呼“老康”,又不见答应,知道不妙,急退到龙湾。突然伏兵四起,早已等候多时的康茂才带领众将士奋力合击,将陈友谅打得大败,使朱元璋当时腹背受敌的危急形势得到迅速扭转。

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1、太平歌词《挡谅》全名应该是康茂才挡陈友谅。这是《明英烈》里面的故事,但是单田方老师的评书里我记不起来有这个故事。康茂才在元末明初众多英雄豪杰当中排不上名次,不仅史书上记载甚少,就连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似乎都没有提到。就是这么一个人,却成为这段太平歌词的主人公。

2、话说元朝末年,元顺帝无道,普天下哀横遍野、民不聊生,天下英雄纷纷揭竿而起,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单说陈友谅,他本是徐寿辉红巾起义军中的一员,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之后将徐寿辉杀害,成为了起义军的领导,自称“北汉王”,与姑苏王张士诚以及朱元璋互相抗衡。朱元璋以微末出身,但是从者甚多,康茂才就是其中一个,但是与徐达、常遇春等一代名将相比,康茂才确实算不上什么(明史上,第十三本上面才出现他的名字)。

3、元末明初,康茂才联结义兵保卫家乡。朱元璋攻打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后,康茂才战败,率部投降,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今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后为都水营田使,督修水利,迁将士屯田,兼帐前副总亲兵左副指挥使。

4、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带兵攻打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朱元璋之侄朱文逊与大将花云相继战死(可参考谭派京剧名段《战太平》)。太平失落。陈友谅准备再接再厉,攻打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此时,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旧好”的关系,命其诈降,约以“老康”为号命,诱陈友谅轻进。同时,陈军舰队由大江进入较狭窄的新河,朱元璋舍舟登岸,弃长用短,使陈军陷入埋伏,来了一个水陆夹击,大败陈友谅于龙湾。陈友谅损兵折将,自此一蹶不振。如按太平歌词《挡谅》说法,陈友谅所以未死,也是被康茂才放走了的。但是史书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5、后来,康茂才又参与大小诸多战役,灭掉了张士诚,为明朝开国做出贡献。后跟随徐达经略中原,攻取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后留守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二年,继续从征定西(今甘肃省定西县,位兰州市东南),进取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后病死于归途中,追封蕲国公。

相关推荐